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482页 (第2/2页)
西是东西,钱是钱。她什么也不缺。难道他每月的工资养他们三口还不富裕吗?他从不喜欢占别人的便宜,就是帮着养了程斌几年又怎样?孩子能花几个钱? 他知道这钱就是给程斌,程斌也不会要,但是自己要做,那是态度问题,思想问题。 夏建文出去了三个多月,“东湖丽苑,一套五万左右,我按咱们商量好的,我们分别买了六套。小叔叔买了十套。当时销售楼房的经理高兴地不得了,带着我们四处游览。管吃管喝的,真是上宾待遇。” “继续攒钱,我们再去上海,然后是北京买房,以后就当包租婆” “包租婆很赚钱?” “你弄几套房子可以什么也不要做” “呵呵,好吧!是要努力,这一下子我是又回到解放前了”夏建文抖抖手,表示没钱了。 冰兰认真思考后,还是将新概念英语拿出来,有程斌小叔叔做借口就好办了。只是自己需要花功夫打印一遍。既然打印了,再加上托福考试必备,单词XX,语法XX。 暑假她将东西寄去美国,让程思琪找人审阅,书本内容找人录音。程思琪在一所华人多的学校教中文,丈夫是一位律师,他的朋友圈子很广。 八十年代初期的人们生活质量十分低,物资缺乏,工人工资不过四五十,技术工人不过六七十。日本人均收入九千多美元,美国人均收入一万两千多,二中国只有五百左右人民币。开放和对外界的接触让人们了解更多。 还有十年中我们很多知识书籍资料都很少,对知识的渴望和人生的追球让更多人想出去,出去就要通过托福考试。最后归结人们首先要学英语。 程思琪夫妻看准了这一商机,夫妻亲自过来与冰兰和建文商谈书籍出版和发行的事情。“经过美国权威认识审阅后,认定该套教学书籍可行,请问这本书的作者是谁?” “我在废品里找到的文稿,现在找作者根本找不到。再说也不是一个地方找的,我结合了好几本资料和书籍才弄了那些单词、语法。真要说是谁的,没办法确定。姑姑看着处理就行。” 书籍必须发行,程思琪与丈夫想办一个英语培训机构,做中国留学生中介服务。没办法确定只能先这样,审阅后的书稿交给世界知识出版社加班加点印刷,磁带拿到香港大量制作。 教材一经面世,那种疯狂可想而知。就是冰兰等几人也是要准备一份的,当平时的学习资料正好。她和夏建文弄来的那一车录放机很快销售一空。 书籍磁带还在二次、第三次印刷、录制。夏建文一直在与程思琪丈夫管着这方面。梁思琪偶尔过来看看侄子,雪兰上初中了,三个孩子所拉的小提琴再也不是噪音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