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426页 (第1/2页)
“咱们不缺那几个钱,世界大战都打完了,他们谁愿意打谁打。阿爹阿娘决定留下还是回国?” 陈景林是在前几个月没的,老太太早走了两年。老两口算是高寿了,都活过了八十。老爷子没的时候他们都在南洋,就是拍电报也赶不回去发丧。 等这边的人过去,人已经安葬了。据陈阿昌遗言,厂子依旧70%给国民政府,支持革命。其余的没说,让三兄弟看着办。“兄弟齐心,其利断金”这是老爷子给他们留下的话。 这是不让分家了?一战后,橡胶的价格一路狂跌,现在已经到了快没人要的地步。冰兰知道那只是暂时,等汽车业重新企稳,橡胶的价格还是会上涨的。但是一战时期的价格就不要梦想了。 不管是橡胶,就是罐头的价格也到了一战前的水平。那是正常的价格,大家只是从高位太久不习惯现实低价位。 陈家的橡胶园养的人太多了,基本上没什么利润。赚钱的怕是只有利民的船。药厂本来赚钱,让老爷子这么一弄,也成了保本的买卖。 三兄弟商量着不如将南洋的人减少部分。都是跟着十几年的老人,有的还是从小被养大的。小的刚刚干一些轻活,这不是白白养了这么多年! 闺女儿子在这边,张氏不想回去,冰兰水兰都没婆婆,水兰的孩子刚刚几个月大,她不放心。而陈阿泰也没想回去,来了南洋二十来年了,早已经习惯。 利民更不可能走,这边家产多,自己怎么能走?就这样一直僵持着。林星朗问起来,冰兰道:“其实这样不如分家,阿爹都五十多了,还能干多久?宝民是不会回来,振民还不一定留在哪儿。大哥跑船,如果三叔他们愿意要倒不如给他们” “那得利民愿意!现在橡胶价格低,分家正是好时候” 老爷子临走说了那话,谁敢提分家? “这事不如让大哥找学民商量,小辈商量好了,老的能有什么意见?”林星朗道。他早就看出来大房那边是哪个也不想撒手,这事就得学民出头。 陈学民已经坐上了师长位置,虽然是副职。陈继民与他开诚布公谈了一次,他得了冰兰那么多好处,直接将他二哥叫了回来。老家的药厂就归了大房这边,但是提出让冰兰他们协助建一个罐头厂。 “这次绝对是借钱不会不还。”陈继民笑道。 “他不还也没关系,用生产的罐头还债就是”冰兰道。现在她的罐头依然好卖,供不应求。不过她还是与学民谈了一次。军阀混战即将结束,国共两党总要认清形式才好。对聪明人不会明说,冰兰点到为止。 南洋的产业陈阿强和陈阿泰商量后,陈阿强要了百亩的稻田和兰花园、海鸥号货船。橡胶园和养殖场、剩余的稻田、饼干厂的股份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