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397页 (第1/2页)
返乡的船员陆陆续续回来。回来的都带着媳妇和一些亲戚朋友。有的给没回来的也找了媳妇。热热闹闹的又多了一百多人,只是这次都是陈家自己的人。 “你们要不要牙仔?”牙仔就是小孩子。附近孩子多的人家上门带着孩子来问。 一个五六岁的男孩和一个两三岁的女孩,“要,您是想让他们赚工钱?还是一次性要补偿?” “给十块钱就带走吧,在家不知道能不能活下去。” “好吧,我们会跟您写一个契约。我们要养孩子长大,他们长到十五必须给我们干满十年才能回来,知道吗?” “谢谢”来人感激陈家收下骨瘦如柴的孩子。 陈家又买了三十多个孩子,孩子交给女人照顾。李万山和吴国政又带回二十几个小叫花子。“再长几年都是一个个棒小伙”李万山道。 “咱们人还是太少,能不能再招一些人,两条船就是一百多号人,咱们胶园可就要产胶了。”陈继民道。 “在这儿可是不好招。这一片都被猪仔馆搞臭了,大家谁也不敢再去招工处。”李万山道。原来有些人用招工骗不来华工便去抓,随着从南洋回来的消息,大家都知道华工被当做猪仔卖给矿主的事。 但有些头脑的谁也不敢再去猪仔馆上当了。附近不好招,他们只能去更远的地方。众人被分派出去,陈继民在泉州上货,买路上的补给。很巧,又遇到了本家的陈福民大哥。 与陈福民一起的还有一名男子,陈福民介绍是王先生。叫王什么,陈福民不说,陈继民自然不会问。总之对方谈吐很文雅,说话很中听。 陈福民的船也要走,两家正好搭伴。陈继民又将陈利民、陈学民介绍两人认识,五人偶尔偶尔坐坐,相互越来越熟悉。招工的回来后陈福民那边已经准备好。 “你们怎么连小孩子都要?”陈福民很不解,一般到南洋干活的都是青壮年。 “都是在家吃不饱的,他们父母一定要让带着,有些孩子就是街上的流浪儿,咱们那边别的没有,粮食还是够的。养几年都会成为劳力” “我们的国人在海外很不易,很多国人受着资本家的压榨,朝廷腐败,百姓遭殃。还好有你们这些善良的人。可是一个人的力量有限,你全力救又能救多少?” “先生说的有道理”陈继民忙道,“我们只想尽自己能力” “小兄弟乃仁义之人,我们在新加坡有一个团会,就是想救助更多的同胞。这次我们去参加一个聚会。你们要是有兴趣可以去听一听,孙先生也要到,他是这方面的先驱,去了一定会受益匪浅。那里都是一些像你们一样的有识之士,寻求救民救国之路”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