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
第309页 (第2/2页)
本上都被送走了。院子一下子又干净起来。等一筐筐碗碟送走,冰兰才直起酸痛的腰。 剩余的东西被老张氏看着分给一家家帮忙的,等人一走。沈家这次婚宴正式宣布结束,冰兰扎进堂妹的小厢房。王氏和杨氏清点剩余没动的东西。 正房屋里自家祖父沈元良带着两个儿子和族里来的人聊天。除了赞叹新姑爷年轻有为知书达理外,就谈到了自家的族学。 “现在族学还有大小五十多个孩子,大多数都是我们沈家的。外面的只剩下镇上几个小孩子了。有些钱的全把孩子送去新式学堂,咱们是不是也要考虑一下将孩子们送出去?”大伯沈子祥道,因为自己的二儿子到了上中学的年龄。族里不安排,自家又要麻烦岳家了。 朝廷取消科举,开班新式学堂。教会也开学堂,加上洋务派的运动和活跃,固守肯定不行。沈家还没能力将族学改为新式学堂的教学。 “子祥啊,新式学堂的费用太高,不是我们不想,只是没条件。我依然那句话,各家谁有能力谁送!”上座的老族长道。他明白,小一辈一起起来的就有十几个,如果供,就要凭全族之力。 那下面的呢?那就是无底洞!所以这个口子不能开。一房给一个名额就够意思了! 谁家有能力?众人腹诽,茶山和田产都在族里,族里不出钱谁家要是没其他收入根本没能力。 第174章 民国掠影2 “大伯, 您知道各家的日子的,我们就是想送也没那能力,族里能不能出一半?”一旁的沈子敬道,他是三房的人, 今天给侄女送嫁也是看看见过世面就要留洋的侄女婿。这一看心也动了。 陈楚中的气质远远胜于沈荣安,大家归结为陈家早早就把儿子送到京城读书的原因。沈家在去年朝廷第一批招生报名中去了七八个,结果只有沈荣安获得了资格。 沈荣安出去, 别人家自然也动心思。但是想出去从族学出去的机会就少。他们教育的都是传统文化,只有出去读中学考上的机会才会大。荣安不就是从新式学堂走的吗? 大家把族里那几个没被录取的原因归结为,族里让孩子们在县城上的中学,而沈荣安是在杭州上的学。州府与县城能一样?京城回来的陈楚中与杭州学堂出来的沈荣安不也不一样吗? 沈荣安能去杭州上学那是得益于外家,可他们不是每家都有一个好的外家。杨氏的娘家是做生意的, 沈荣安到了十五岁就随着表兄弟们去杭州读书了。花费自己自然是外家花的,不然以他们的能力根本供不起。 “族里只能顾及几个有才华天分的,想让族里出钱,回去告诉你家小子,好好读书!”老族长斜了一眼沈子敬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