快穿之二十世纪日常_第267页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

   第267页 (第2/2页)

  村上的小学,养殖场、面粉产等一个个陆续建成。冰兰给他们弄了养殖书籍和饲料配比。钱冰兰垫着,在周继民不断催促下,玉兰来后,冰兰去美国开始往外撤资金,雨盈舍不得,现在正是高涨的时候。

    “你姥爷的钱要用,你舅舅家、姨家都要用”

    “怎么都要参股?这点钱哪够?”

    “先建一个陶瓷厂,应该可以的,国内与国外不一样,牛肉才两块一斤,鸡蛋一块二,就是茅台才十一,现在咱们那回去的都是美元”冰兰给闺女科普国内物价。

    “哦,咱们家的要抛出去吗? ”

    “从明年开始抛,赶到年底都跑出去。美股的股票不好玩,什么因素都要考虑上”冰兰不住叮嘱闺女,这丫头现在在这里混的风生水起的。不过冰兰始终反对闺女做这一行,金融市场风云变幻,一夜能暴富,一夜也能让你倾家荡产。

    冰兰陆续把各家的投资全部套现出来,她也没想到能有十倍以上的回报。周继民的钱为村里建起了养鸡场,养猪场,面粉厂和饲料加工厂。村里年轻的人都去了厂子上班,周继民和李氏没事就去转悠一下。

    家里的吃喝用都是村里提供,日子过得顺心满意。冰兰修了村里的马路和小学。她第一笔资金也在投入使用中。桥梁和公路一起修建。那两座桥负责此事的人跟冰兰商议后,一座教继民桥,一座叫凤荣桥(李氏名字)分别在桥头立碑。

    公路修通后,周继民夫妻被请去剪彩,周继民觉得自己这一辈子活的值了!

    陶瓷厂是收购了一个老厂的基础上新建起来的。他们主要研发了建筑新型瓷砖和卫生洁具,高档工艺陶瓷。

    产品全部出口,黄云杰的师兄弟很多,到哪儿都有面子,东西好,销路更好。所以八十年代的国内房地产还没兴起的时候,他们的陶瓷在国内根本看不到。

    康家的孩子如愿都进了陶瓷厂,冰兰让侄子都安排了不错的岗位。前任大嫂摆了几次普,周正良干脆凉起她来。自己不是回香港就是去国外,做娘的找不到儿子,别人跟她又没啥关系,最后幸幸回家。

    留在深圳也没人陪她,语言不通,哪儿都找不到,不回来干啥?索性俩孩子在金钱上没亏她。每月都给她一笔生活费。

    老二嫂子比她聪明,也许有人点播了,只提出让自己的孩子侄女侄子有个班上,就再也没说什么。反而两孩子每年都要去看看。就是没时间看,钱物的也不少。那毕竟是他们的亲娘。

    周继民九十岁的时候含笑离开了人世,李氏与他在一个月走的,老人都说周继民把李氏叫了去。总之老两口子算是晚年幸福,寿终正寝。


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